帛黎推动中国邮政国际化 上海成为UPU国际互换局

帛黎推动中国邮政国际化 上海成为UPU国际互换局

1896年3月20日,清朝光绪皇帝正式批淮开办大清邮政官局,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。总税务司赫德兼任邮政主管,而帛黎(1851-1918)则成为实际的主事者。1897年江海关拨驷达局改组成上海大清邮政局,1911年5月,邮传部接替海关开始管理全国邮政。图1上海大清邮政局信差1897年在海关后院的合影,图2大清国邮政标志,从大清邮政到中华邮政,中国邮务管理机构的高层要职大多由外国人把持(图3上海邮局员工合影),在他的领导下,大清邮政迅速扩展,建立了600多个邮政局和4200多个代办所,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邮政网络。1897年,万国邮联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第5次大会,中国派驻美钦差大臣伍廷芳第一次作为观察员参加了万国邮联大会。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,进入民国时期,中国邮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5月,北京政府接管清政府邮传部,改称交通部,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,并逐步改变以通商口岸、海关区域划分邮界的方法,重划邮区,成立邮务管理局。帛黎在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的推荐下,成为第一任邮政总办。
1913年,中国的邮政发展已初具规模,全国共划分21个邮区。中华民国政府得知万国邮政联盟拟于1914年9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第七届大会,便令当时的邮政总局总办帛黎筹备入会事宜。1914年3月1日,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加入万国邮政联盟,开始参与国际邮政事务。标志着中国邮政正式迈入国际邮政体系。万国邮联规定了国际邮件转运自由的原则,统一了国际邮件处理手续和资费标准,简化了国际邮政帐务结算办法,确立了各国邮政部门争讼的仲裁程序。此后,中国邮政积极参与国际邮政事务,与国际邮政体系实现了全面接轨。
1907年9月29日,大清上海邮政总局租赁怡和洋行营造的北京路大厦位于旧北京路9号(1865年称北京路,1945年改称北京东路,邮编200002,属黄浦区外滩邮政支局辖区内),该建筑曾印在交通银行1914年发行的伍圆雕刻版纸币上,建筑中心可见“中国邮政总局”英文招牌(图4),1912年民国政府在此设上海邮务管理局,1914年9月上海邮务管理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,直接与其他会员国互换邮件,上海成为国际邮政通信在东方的最大门户,经由香港、日本和泛太平洋邮路,担负与联邮国家之间互换直封邮件总包的任务,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进出口门户。当时上海邮政局有职工689人,管辖支局13处、内地局4处、邮政分局12处和郊县代办所42处,图5上海邮政博物馆藏大清邮政与中华邮政时期使用的邮戳。此后,中华民国政府又先后加入并实施《万国邮政包裹公约》、《万国互换保险信函及箱匣协约》及《万国邮政汇兑协约》等国际邮政公约。洋人帛黎来自法国,故比照法国当时的邮政用色,决定以绿色为大清邮政主色。从此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邮局一直沿用绿色为代表色至今。在辛亥革命期间,帛黎一度在前清邮票上加盖“临时中立”和“中华民国临时中立”字样,这一做法引发孙中山抗议,遭到各界反对,帛黎最终被迫停止发行这些邮票。中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的第二年,1915年6月,帛黎因病回到法国。1917年6月11日,正式退休,邮政总办一职由法国人铁士兰继任。随着邮政业务快速扩展,位于上海北京路四川中路口的邮政总局旧址不敷使用,1919年,邮政储金业务在上海开办。1922年2月上海邮务管理局购得规划内的四川路桥地块6485平米土地,同年12月新大楼正式开工,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负责设计,1924年11月邮政总局新厦竣工(图6),2024年12月1日是上海四川路桥邮政大楼启用一百年大喜之日,中国2024亚洲国际邮展展期正好设在新邮政大楼启用百年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中国共有邮政局所2.6万处,职工215.5万人,邮路总长70万千米,邮政汽车242辆,并拥有邮政专用飞机。1922年,列强在上海“客邮”全部撤销,1934年,主营民间通信业务的民信局也全部停业。1972年,万国邮联恢复中国合法席位。1974年以来,中国参加了历届万国邮联大会,并当选历届邮政经营理事会理事国。
参考文献:地方志
原创研究内容,限时免费阅读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