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明正:清末、民初“快信专票”介绍(一)

黄明正:清末、民初“快信专票”介绍(一)

作者:黄明正
一、正名「快信专票」即「快信专用邮票」及其发行来由和使用
「邮票」一词,乃大清邮政局设立后通俗之称谓,大清邮传部「译拟邮政局寄信条规缮本」,全文数十页,所示「邮票」皆以「信资图记」称之(图1),此乃英文「Postage Stamp」直译。「邮票」在不同场域,也见有「信票」或「票」之称谓。现代发行的「邮票」;包括「小全张」(英文「S. Sheet」)、「小册」、「无面值」邮票、「代邮资券」等,依邮票发行的外型及特色,给予适当称呼。换言之,邮票的定义,无论其外型结构或质样的差异,乃至贴用方式之不同,只要是「信资图记」就是邮票。此点,邮传部的阐述非常明确!
「快信专票」称谓,源自快信章程的订定;投寄快信时,寄信人必须当面呈交信件,并购买「快信专票」,每信1枚面值一角,由「快信专差」依章程办理。这项快信业务并非全国邮局均设,最初只在业务繁忙之商阜设置快信邮局,目的在于提供商人邮寄汇兑之便利与快速。
邮票以「专票」方式售用情形,早于「快信专票」发行前数年,已有实例。1898年,邮局开办汇兑业务,寄信人寄递汇票时,必须在邮局现场购贴邮票,「他局或自备之邮票无效」〔详见汇票章程,三)。此项规定虽无「专票」之称,但实际已是「专票」施行之始。因此「快信专票」当不因有「当场购用」之规定,而损「邮票」之实。
「快信专票」依快信章程,把邮票印成四联式,这种兼含收据在内之情形,最早见刘铭传邮政之「台湾邮票」(图2);邮票使用时,须将其剪分为二;一半贴于邮件(图3),另半留存作寄信凭据。如此把邮票「拆分」之使用办法,早有先例,只是大清邮政把「快信专票」发展到极至!
「快信专票」不是邮票的说法,见有二例。一例是作者误将剪自「大清邮政事务通报」图录sheet 4之插图,列图成「快信专票」于其专著,文称:「快信专票未纳入局编之邮票目录。但是集邮界视为世界最长最大之邮票。」言下之意似有「快信不是邮票,只是邮人自认为邮票。」
此项误解,或因作者未收集「快信专票」,因此不知大清邮政共有发行7次「专票」(该书图目未印其他实例),导致作者误用插图而示意「专票」不是邮票。(此枚插图是快信三版底纹套印二版龙图及黑色锯齿,状如二版,流水号码一律101.因是官模印製且存世数量不多,藏家视为特例,常将剪下而藏之。)(图4)
另有邮学专家,称「快信专票」原文是「Slip」非「Stamp」,即非「邮票」。所以邮政当局不将其列入「邮票」图录。此项说法显有偏驳,实际上「大清邮政事务通报」之插图,是以「ExpressDeliveryStamp」归类。「通报」的说明,仅就外型呈条状而称「Slip」,并无「是邮」「非邮」之区别。至于不列入「邮票」目录之原因,理由可能碍于考据困难,包括设计、印刷、印量及发行日期等等。
此项印有IMPERIAL POST OFFICE,EXPRESS LETTER 及面值一角;仅供快信专用之「信资图记」,即「大清邮政快信专用邮票」。书目简称「快信专票」。
限时免费阅读,未完待续……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